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49章:我愿意第一个吃螃蟹! (第2/4页)
......嗯,这种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造。我认为,可行性还是很高的。” 李宪出的这个主意,现在还没有出现。 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,类似周叔连之前提出来的国营企业原始股份不流通,这种被称为“股份分制”的,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大行其道。 在那个时候,所有的上市国有公司都存在非流通股(国有股份)与流通股两类股份。 两种股份的权利相同,但是持股的成本则有巨大差异,这造成了两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,也对日后的庄家经济提供了天然的cao作空间。这个股份分制制度到了05年左右才通过国有股减持结束。 但是在那之前,严重滞后的流通性和股权不公,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;国营上市企业早在千禧年之前,就已经完全暴露出企业机制和财务方面的问题,其中相当一部分,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。 而在九六年到九七年之间,第一批第二批上市的国营企业百分之八十都扑街的时候,李宪现在提出的这个观点,其实就被国内的诸多经济学家广泛的提了出来。 其中就包括人民日报的观察员凌志军,经济学家张维迎,以及港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梁定邦等经济学领域的“少壮派”。 而在紧随其后的“抓大放小,国进民退”,国营企业大改造这个......席卷了千万人的下岗潮的主要诱因事件中,这种模式除了粗暴的破产重组之外,也被部分运用到了民间资本针对上市企业的并购之中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