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第322节 (第3/6页)
些切实的需求,会直接在闲谈中说出来,只要细心一些,就会发现一些问题。 比如,赵村儿大队越来越多的学生升入公社上学,以后要在公社住宿,家长担忧他们吃不好住不好学习懈怠…… 这确实是个问题,前面走了九步十步,第十一步瘸腿,前面很有可能会白费力气。 于是第二天,大队干部的日常早会上,赵柯就提了这个问题和她的建议。 “在公社建赵村儿大队的宿舍?” 赵柯点头,“公社中学的宿舍,条件不怎么好。” 不止宿舍,教室也一样。 不好到什么程度呢? 房子是很多年前建造的,门窗不严实,一到冬天,外头零下二三十度,屋里零下七八度,经常有同学手指头冻成萝卜头,笔都拿不了。 晚上睡觉,被窝里拔凉拔凉,更别说容易露在外面的耳朵和肩膀。 公社本地的学生还好,家里暖和很多。 赵柯都是拿个热水壶,灌一壶热水回来,晚上冻醒就起来换掉热水袋里的水。 赵柯那时候跳级,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实在太艰苦了。 以前赵村儿大队小学的教室也这样儿,不过乡下学校,比较灵活,冬天太冷,那就不上课了,还省柴火,大不了天暖和了再补回课程。 “都是咱村儿的孩子,哪舍得他们吃那些苦啊。” 而且,赵柯还在琢磨另外一个事儿,“咱们大队以后在公社的人越来越多,念书的孩子,酸菜厂的工人,农机站的驾驶员,我爹回来会在公社卫生所干一段儿时间,傅知青和林知青他们也得去农机站培训,这么多人,全指着公社安排住处,不现实,最主要的是,这对孩子们来说,多好的资源啊,不利用可惜。” 哪怕是胡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